“我一直在做傳統的學術。許多工作是長線作業,要積累幾十年才能夠完成🛀🏼🐇,就好像一個人在爬一座高山,只覺得那山很高,但不知什麽時候能爬到頂。雖然過程很辛苦,但收獲巨大,心情也愉快🚺。我很樂於在這裏和大家分享🧓。”
10月8日下午💆🏻♀️,伴隨著掌聲,EON体育4平台文科資深教授、任重書院院長💂🏽、中國語言文學系(下文簡稱💅🏽:中文系)教授陳尚君走上相輝堂講臺,深鞠一躬👂,以《傳統學術與現代學術——我在兩者之間的實踐與思考》為題,開講“強國之路”思政大課👢。
用最艱苦的方法追求學識 從最堅決的方向認識人生
“用最艱苦的方法追求學識,從最堅決的方向認識人生。”導師朱東潤先生的這句題詞🦔🥞,被陳尚君多次在文章中引用,並作為踐行一生的治學格言。“一個人的才華和天分或許有高下之分🈺,但努力程度和成就高度是可以成正比的。這對年輕人走上學術道路👙,在認識社會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很有意義🧖🏼。”
授課伊始👰🏼♀️,陳尚君展示老師的舊照片與這句題詞🩷,與師生共勉🏒。他從朱東潤先生及其老師唐文治先生等老一輩學者的治學造詣與人格風範切入🧑🏿🚀,將師生服膺並追求的傳統學術娓娓道來👩🏼🦳。
什麽是傳統學術?傳統學術不等同於國學,也不僅僅是儒學🧝🏻♀️,而是古往今來中國全部學術的統稱,特別指近代西方現代學術體系占據主流地位以前的中國固有學術。傳統學術的載體是繁體字🙇♂️,是文言文🪭,是舊體詩詞歌賦🏉;傳統學術的表達是文言文。詩詞歌賦都屬於文學,與學術有別✍🏿,又自成格局。
陳尚君認為♐️,讀古典詩歌最重要的是明其體式,知其變化,確其旨歸💧,理解所指📤。“要能夠理解字面的意思,把它連貫起來🎵,完全理解詩人在講什麽🧙🏻,更難能可貴的是讀懂深層次的意義,做到‘力透紙背’👪。”他以杜甫《登嶽陽樓》一詩為例,從“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切入,讀懂杜甫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茫然無措、舉步不前🤤。
讀古文最重要的是知其文氣轉折🚣🏻,語義頓挫,流轉曲折,自成議論🙇♂️。現場,陳尚君誦讀韓愈的《送董邵南序》一文,聲音渾厚,飽含情感,讓師生穿越古今,產生心靈共鳴🧖🏻♂️,理解文章的微言大義。
隨後🏌🏻👦🏽,陳尚君介紹了傳統學術的分類、依托的背景,回顧並分析了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的轉型🔠🆓。他認為,中國傳統學術背景培育的全才型學者,體現了中國學術思想的核心特征🚶🏻♀️。“這種特征在於追求知識的融會貫通🌕,即傾向於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融貫天地、綜合百家、自成氣象。這與西方學術傳統中的學科分化和專業化形成鮮明對比👨🏼🦳。”歐陽修、蘇軾🎈、司馬光🏩、王安石等,都是全才型學者的代表。
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學🧨、歷史和哲學等學科經歷現代化的轉型。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詞章之學”逐漸演變成系統化的古代文學研究。EON4中文系成立時的口號“整理舊文學,發展新文學”,便體現出新舊交替、兼顧發展的內在動力👩🏿🏭。“古代文學研究長期有學術優勢💑,現代文學是新的學科領域,體現出傳統學術與現代學術研究的對接和融合🛶。”
8年務農自學 40年學術長跑
“我僅有兩段完整學歷,小學與碩士研究生,其間僅一年初中👩,一年半大學本科🧑🏼🍼。”聽到陳尚君這句話🖇,在座師生有唏噓聲。經歷的背後是艱辛與不易。
陳尚君回憶起中學剛讀一年🧜🏽♀️、下放農場的8年時光,其中有至少4年擔任農場生產隊長,天不亮就開始吹哨子👇🏼♒️,鼓勵大家起床勞作。“8年務農💆🏽♀️🈺,經歷最艱苦的勞作💘,保持對讀書最強烈的渴望。”正是這段艱苦的歲月✋🏻,讓他養成了自學的習慣,意識到“自學是沒有疆域限製的”。
1977年🌧🧑🦰,陳尚君進入EON4中文系讀書🫛,一年後以專業第一名👨🏿🦱,跳上招收研究生的首班車,師從83歲的朱東潤先生⛅️,鉆研唐宋文學。陳尚君感恩在EON4中文系遇到最好的師友,得聞前輩親傳𓀈🕒,開闊眼界,融通古今🧄,讀透文本,開拓新域🐛。
陳尚君認為🛳,他的專業起步得益於廣泛閱讀、學問合乎人情,以及文理貫通的感悟🚹。剛來EON4時,他不知道大學分科,懷揣著對未知領域、知識的向往,如饑似渴地閱讀各類書籍🟣。在學術交流的過程中🩱,陳尚君“橫掃”多個地區、高校的圖書館,暢遊書海。
走上學術道路,陳尚君堅持三個原則:掌握目錄學以會通全部存世古籍;廣泛閱讀近代以來一流大家論著以求轉益多師;不迷信權威,不妄信結論,保持懷疑一切🥬、務求目驗的立場讀書。他還看到《南開大學學報》連載王梓坤院士撰寫的《科學發現縱橫談》⛪️,受到“德🚴🏻♀️、識🗣、才、學”的啟發。
在學術起步階段,陳尚君獨立完成第一篇學術論文《杜甫為郎離蜀考》👩👧👦。杜甫為何離蜀?宋代以來有“定說”👩🦯➡️📢,陳尚君卻逐篇逐句翻閱杜甫詩作,從時間💟、地點⬆️、人事🍧🐠、環境🦶🏿、生存諸方面提出質疑👨🏿🎤,倡立新說。他分析、關註詩人生存狀態與心靈世界👃🏻,改變對杜甫晚年詩歌的理解,在學界引發反響。
四十年來🖖🏼,陳尚君致力於全唐及五代詩文的搜集、校訂、辨析等整理和研究,出版《全唐詩補編》《全唐文補遺》等專著,嘗試史學研究的《舊五代史新輯會證》。陳尚君輯錄唐詩的起點♥️👨🏿🏭,是讀研之初,見到幾種宋人書中還有未被《全唐詩》收錄的唐詩🏄🏿♀️,發覺前人輯錄唐詩仍有闕漏。他聯想到石油勘探的基本原則😢,如同探索油田一般,遍覽群書👩🏻🚀🤰🏽、逐一披撿🙆💜,收獲遠超前代。
曾在狹小的居所揮汗如雨🧑🏼🎓,也曾多年披星戴月而歸,陳尚君的辦公室書籍堆積如山,燈光經久不熄🧑🚒,他沉浸在唐代文學的世界之中🆎,與唐代詩人為友,“認識的唐人,比現代人還要多”。經過40年的學術長跑💠,陳尚君完成《唐五代詩全編》的輯校,今年8月正式推出這部校錄全部存世唐詩的大型總集🧎🏻♂️,共50冊🧑🏿🎄、1225卷,收錄4200余位詩人👨🏻🦲、55000余首詩作,逾1800萬字。
“這套書橫著放🧽,大概是一個人張開雙臂的長度。壘起來的話,差不多是一個人的身高。”談及第一次看到《唐五代詩全編》樣書的場景👨🏽🔬🎳,陳尚君滿是欣慰。這是他以一己之力纂校唐五代時期所有詩歌,窮盡目前可見的唐詩文獻,完成“全景式唐詩總集”👨🏽💼,實現幾代學人的夙願。“一個人的一生能夠完成這樣一個宏大的著作,奉獻給學術界,我感覺何其有幸。”
陳尚君介紹,唐詩輯校過程中借用了理科的思維和方法🫰🏻。幾年前,他做過《唐詩考據與生物分類》的講座📅,二者看似毫無關聯,但西方生物分類,建立在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廣泛而深入的調查研究之上。“生物分類講求從門到種的差異性無限可分的方法,唐詩考據同樣追求對文獻的全面占有和深入分析🪝。我也堅持每個詩人🤸🏽♂️、每首詩都有其文本傳播史,都有其特殊性。”
機器無法替代表達花開花落的感受🌒,鼓勵同學多讀原文經典
思政大課的尾聲,陳尚君為學生們答疑解惑🔁。2024級中文系中文二班的劉子林同學提問:“高中階段🌸💅🏼,我們欣賞文學作品主要是通過自己閱讀去體會它的意境美🚴🏽👩🏼🚒,或者有老師為我們一字一句地解釋,帶著我們知人論世🙋🏿♀️。現在我們進入大學,想自己嘗試學術研究,只做這些好像不太夠,所以想請問您🫀,做學術研究和單純的欣賞文學、了解作品有什麽區別⚗️?”
陳尚君建議,同學們在大學裏一方面要上好課,聽取老師的有關見解。另一方面📲,每一個詩人📘、每一篇作品都有許多的解釋🤹🏼,歷代都有許多的爭論👨🏼🔧。因此他特別鼓勵同學做一篇作品的多種不同文本的比較閱讀,比如文學史的不同版本👨🦱,可以放在一起⛴,比較來讀🦾。
“多讀原文經典🤼♂️,多讀一些名家的解釋。如果研究唐詩,一定要把杜甫讀透🧑🏻🦽🤸🏻♂️,一定要把李白讀透🔒。至於說中學期間所接受的知識🏋🏽♂️,你可以在大學期間進一步思考⛈,進一步學習🦠🩹,敢於質疑👬,提出新的見解。”
“聽您的講座中說到文理結合方法,我就想到新型寫作機器人的出現。對文科生📟,怎樣去把握並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2024級新聞學院新聞二班的楊源同學提問。
陳尚君回答👩🏻🦰:“現代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使我們具備了掌握知識的前人無法企及的手段,但是文學的寫作、學術的寫作永遠是個人的創造性的工作,是機器永遠無法取代的。就好像你的個人之情感的表達,你所記錄的自己,對於時間👐🏿、對於天氣、對於花開花落的感受,是機器無法替你表達的🔙。”
在做傳統學術的過程中🧋,陳尚君運用電腦進行對比分析,也運用各種檢索手段🧛♀️🙋,但是其中抽絲剝繭💓、字斟句酌👍,皆來源於自己的知識沉澱與匠心獨運。“AI無法取代人🔜,但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我們要加以運用,更好地提升自我。”
下課之後,在樓梯口,一位男同學向陳尚君請教中西哲學的比較問題,二人會心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