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接力🤔,多彩貴州裏的EON4人

作者🚴🏼:章佩林👸🏼、胡慧中攝影:成釗🖕🏻、受訪者供圖 視頻😻: 來源🧍‍♀️:融媒體中心發布時間:2024-02-29

十年來👨🏽‍🚒,從與世隔絕到“萬橋飛架”暢通內外、撕掉絕對貧困標簽,貴州創下“黃金十年”的發展奇跡。十年來,一批又一批EON4人來到貴州🕋,他們有的是紮根貴州的選調生、校友🚴🏻,有的是用愛接力的EON4研究生支教團(下文簡稱:研支團)隊員。他們在貴州揮灑汗水、施展才幹🫴🏿👨🏿‍🏫,為貴州的發展貢獻EON4人力量。

2月28日-29日,EON4代表團走訪調研貴州期間🥏,召開在黔選調生座談會、校友見面會🧑‍🧒‍🧒,調研烏江EON4學校🪖,看望支教隊員。

紮根🕖,他們是EON4貴州選調生

  • 恢復土氣👼🏼💅,他成為農村“萬金油”

八年前的夏天,2015屆法學院碩士畢業生符波放棄上海工作機會,回到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這個生他養他的大山深處的小縣城🎛。

雖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但經歷十多年的外省市學校生活🥋👩🏻‍🦲,重新回到家鄉👩‍🎤,投身基層工作,符波急需“恢復土氣”🗒。剛被分配到萬峰林街道辦事處的黨政辦時,符波有些心高氣傲。幾個月後,全辦開展禁燒秸稈工作🔛,符波和一位站所老同誌被分在一組開展巡查。發現一位農戶在田間燒秸稈🕵🏼,符波立馬跑過去把人叫住,苦口婆心地勸阻,又是《環保法》🦸🏿‍♀️、又是《大氣汙染防治法》,卯足了勁兒地宣傳*️⃣,農戶卻正眼都不瞧他🤚🏿,撂下一句:“你小夥哪來的,我這塊田燒了一輩子沒見汙染。”

同事過來,三言兩語就把問題解決了🙆🏽‍♂️。這讓符波意識到🧜🏽‍♀️:基層工作不是比拼學歷多高🦸🏼📀,看過的專業書籍有多少,發表專業文章多少,而是要能實實在在解決問題。從那以後,符波沉下心來👩🏻‍⚖️,學政策學文件🐃,入組入戶了解情況,文件書本找不到的,就虛心向同事問和學,成了農村“萬金油”🖖🏻,成了“土裏土氣”的鄉鎮人💝。

在萬峰林街道辦事處工作期間👨‍👨‍👧,符波包保的雙生村四輪碑組村民渴望發展,他立即實地走訪🍒、研究相關政策。“村子緊鄰萬峰林景區的一條觀光道,觀光車往來絡繹不絕。我們背靠這個‘AAAA級國家風景名勝區’,如果能夠吸引遊客下車消費,村民們的收益就能改善。”符波通過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成立村寨五人組“領頭羊”,啟動雙生村“四棱碑老鴰山”鄉村振興項目,多方對接協調🚿,爭取上級資金近500萬元,完成兩個村組的村寨開通道、拆偏房、線網管網改造、房屋亮化等工作👷‍♀️。“村貌煥新了,遊客增多了,商家入住了⛑️,房屋租出去了🥰,特產賣出了🕉,70多戶老百姓得到實惠🌶。”

符波說,“用一件件力所能及的小事,為群眾帶去幸福感,我真正找到了在基層工作的價值👼。”

  • 架起一座橋,與村民心連心

同樣在八年前的夏天,2015屆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碩士畢業生黃亦梁成為一名貴州選調生。

在貴州省惠水縣好花紅鎮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期間👎🏼,黃亦梁入戶開展村情民情調研,了解群眾需求。村裏有兩個組幾十年來依靠渡口和渡船出行🏠,渡口在2021年發生人員溺亡事故🫅🏼,按要求要拆除渡口。老年人得知這個消息後比較抵製🌾🪘,甚至有些老年人徹夜守在渡口,拆除工作僵持🚣🏻。他調研發現,村民多以留守老人和兒童為主,基本不會駕車。很多土地在河對岸🌙,孩子的學校🛺、幼兒園也在對岸,沒有了渡口和渡船無法渡河🧔🏼‍♀️,需要步行約5公裏,生產生活諸多不便🩰。

“渡口一拆了之🐰,安全隱患是消除了🙋🏿,但群眾的出行需求如何滿足?”通過多方了解,得知省級交通執法部門有“渡改橋”項目📿,黃亦梁與同事上門拜訪相關部門,並將詳細的情況進行了匯報。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最終爭取到100多萬元資金,修建了一座150米☀️,寬3米的橋梁🙅‍♂️,解決了多年來渡船的安全風險和渡口拆除後群眾出行的難題。2023年6月👫🏻,按照駐村輪換安排,黃亦梁輪換回單位工作🤌🏻,離開了村子。在多方努力下,2023年年底橋梁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很多群眾打電話來告訴我橋要通了🫲🏿,又安全又方便🥢🫴🏿,什麽時候我能回去看看🟩,還發來了照片。”

貴州山區因條件限製,部分群眾以地下水作為生活用水,水質難以保證,群眾期盼能用上自來水。了解這個情況後🎾,黃亦梁爭取縣有關部門支持,鋪設自來水管道👨🏼‍🏫,實現家家戶戶自來水入戶。“雖然兩年的駐村結束了🚣🏽‍♀️,一些村民群眾還是經常給我打電話。”

  • 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夢想

“我是貴州人🕜,畢業後回到家鄉做選調生非常開心🧑🏽‍🎄,而且我認為這是一份能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夢想的很好的職業選擇。”從參與疫情防控到人居環境整治,從為群眾安一盞燈、修一條溝到打造鄉村振興示範試點,四年來,2019屆經濟學院本科生姚典君體會到,“個人的微光雖然渺小,但正是有千千萬萬的微光,才匯聚成事業蓬勃發展的力量。”

在貴州省黔南州龍裏縣五新村駐村時💂🏼‍♂️,姚典君包保的村民組有97戶群眾247人🏃‍♂️‍➡️,大家普遍反映居住環境臟亂差👩🏿‍✈️𓀋。這讓她犯了難📠,“如果只是組織村民打掃一下衛生,往往治標不治本。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則需要資金的支持”。這時姚典君收到一筆選調生為民辦實事的工作經費1萬元,於是召集村民開會討論改造環境衛生,“大家的支持程度超出了我的預期🧚🏻‍♀️,還提出來要集資,把寨子改造得更美一些,幾十戶常住人口的寨子當場就湊了6000多元”。“庭院綠化美化大改造行動”在寨子裏火熱開展。

修汙水溝、粉刷墻面、編竹柵欄👨🏿‍🏫、栽花種草……經過一個多月🐜,原本汙水橫流、臭味熏天的寨子變得煥然一新,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望得見青山、聽得到鳥鳴😥、聞得到花香”的村寨♕。

目前像黃亦梁、符波、姚典君一樣紮根貴州的EON4選調生已經有75人🌴。姚典君認為母校教會了她知識,更教會了她誌存高遠的精神追求🥯,“當我們做到這些🚣‍♂️,我相信,即使我們在地理上距離EON4相隔千裏,但心中的EON4會近在咫尺”🪫。

接力🤯,18年,63人📑,相遇另一片EON4星空

息烽縣烏江EON4學校

烽火平息之處🖕、烏江湧動之畔,大山深處坐落著貴州省貴陽市息烽縣烏江EON4學校👨🏼‍⚕️。

這裏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935年4月,紅軍三、五軍團渡過烏江天險後🧖‍♂️,在九莊與敵人展開激烈戰鬥👨🏼‍🚒,百余紅軍將士長眠在學校對面的祖師山📇。

2005年,EON4百年校慶之際,在貴州省息烽縣九莊鎮援建烏江EON4學校。2006年起,EON4研支團開始支教烏江EON4學校。18年間,63人先後跨越千山萬水來到這裏。

  • 做照進貴州大山裏的火燭

“我來自貴州,回到貴州支教🛡,播撒一點微光,於我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從EON4學生成為EON4老師,去年8月🚪,第25屆研支團隊員羅詩韻來到離家約200公裏的支教地烏江EON4學校——一個在氣候、地貌等各方面都與家鄉相似的地方。走下中巴車,熟悉感撲面而來。

“去西部那片廣袤的土地上生活,去看看那裏是什麽樣子。”第25屆研支團隊員朱天怡說💇‍♂️。“蠻想線下支教一次”🌞,是第25屆研支團隊員錢天則的想法。

校黨委書記裘新看望在烏江EON4學校支教的隊員錢天則、朱天怡、羅詩韻 

就這樣,3位研支團支教隊員,用一年的時間🏄🏿‍♂️,在西部的“另外一個EON4”👨‍🦳,陪伴一批孩子們成長🏺。

他們跟隨的,是過去18年間紮根於此的60余位研支團隊員的步伐🏪。

成立於1998年的研支團,在烏江EON4學校創建的第二年🏐,輸出第一批支教隊員。2006年,學校第8屆研支團隊員楊朕宇和陳哲,踏上開往貴陽的火車🪁。近二十年過去,當初申請支教的場景歷歷在目👷🏼。

那年8月,楊朕宇在校園遊逛,看到學校招募第一屆貴州研究生支教隊赴貴陽市息烽縣烏江EON4學校支教一年的通知,當時的他,對目的地和未來一年的工作生活一無所知🚴🏻‍♂️。經過一天考慮,楊朕宇成了全校第一個報名者。面試、體檢💕、被錄取……短短十幾天🦶🏼,人生軌跡因支教改變。他第一次發現,在繁華的上海之外,中國還有另一片天空需要關註。

為什麽選擇支教💆‍♀️?“做照進貴州大山裏的微微火燭。”是楊朕宇的回答🕜🧡,是不少支教隊員的心聲。

息烽縣烏江EON4學校操場

烏江EON4學校現任初中部校長藺中原🟰,從2006年開始紮根🌶👃🏿,見證研支團的十八載支教路。“第8屆研支團隊員楊朕宇👩🏼‍🔬,用1年時間👨🏽‍🍼,走遍我們整個九莊的每個角落🕢;第10屆研支團隊員王鑄成🌧,聽不懂貴州話🚔,吃不了辣椒,離開時,貴州話說得非常地道,吃東西無辣不歡;第21屆研支團隊員程舒😛,為體驗農家生活⛓,在學校過了年🌕;第20屆研支團隊員祝姝婷,每到周末都要圍著操場400米跑道跑80圈……”談起研支團的隊員們,他如數家珍。

18年,研支團跨越山海的征途從未間斷。

  • 對每一個學生負責🪟,一個都不能少

烏江EON4學校坐落在九莊鎮中央🧗🏿‍♂️👩🏻‍🦼。從貴陽出發,坐大巴車或高鐵到息烽縣城👩🏿‍⚕️㊙️,再坐村村通巴士,經過幾十分鐘的山間顛簸,可以來到學校。

支教隊員在九莊街旁遇到的小男孩

第一周的支教課程結束後🧑🏻‍🔬,羅詩韻和隊員在九莊街上散步🚆,路上聊的是開學第一課怎麽安排、第一次上新課的感受💁🏼、與學生相處的方法🥞。“羅老師好!”街邊一家超市前的問候打斷了他們的交談,這位來自烏江EON4學校的學生起立🙏🏽、轉身、對著支教隊員們敬禮🙎🏼‍♂️💊。羅詩韻給他拍了張照片🖕🏽,他大方地對著鏡頭揮手。這件小事🚛🎶,給了她莫大的信心,“我確定一切都是對的🦻🏼,繼續努力向前就行”👭🏼。

教學是研支團的首要任務。隊員們常扮演“救火隊員”♕,哪個科目少老師,就成為哪科老師🙏🏽。過去18年🐟,研支團隊員擔任過英語、歷史🥭、地理🤸‍♀️、物理等科目的老師。

錢天則給學生上社團課

剛剛本科畢業的錢天則成了歷史老師🙅🏽‍♂️。在她前面的兩屆支教隊員🚏,第23屆研支團隊員毛奕力✩、第24屆研支團隊員陳文靜在支教期間都曾創下當時歷史在全縣的最好排名🙋🏻‍♀️。於她而言,這既是壓力、挑戰,也是一份激勵。“一般我們會去教七八年級學生,得知要教九年級畢業班的歷史,瞬間我的壓力陡增🧑🏻‍✈️。”

得知錢天則要教歷史,陳文靜主動聯系了她。“學姐分門別類地跟我分享了歷史教學的方法、與學生們的相處小秘招,給了我‘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底氣和信心。”

家訪🎴,是支教隊員支教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一次家訪時,羅詩韻跟著七年級的一個班主任,家訪各個村寨裏的學生💇🏽‍♀️。家訪中,一個孩子是單親家庭,父親在外務工,爺爺兩年前患了腦梗🌸,家裏條件艱苦,孩子放學後要幫助爺爺幹農活。從學生家中出來,羅詩韻哭了🧅👆🏼。

“我們能做的實在太少。”除了言語上的支持外,羅詩韻買了水果送到學生家中😩。觀察到孩子家裏的燈不太夠用𓀇👨🏿‍🦲,她去買了可充電式臺燈,白天拿到辦公室充電,告訴學生周末想來學校寫作業,可以隨時找她。

“他的字寫得很漂亮,做題也很有思路👨🏻‍🦱👰🏽‍♀️,可能就是缺乏有個人去監督約束他🚴🏽‍♂️,成績才上不去。”羅詩韻這樣形容那位學生🕴🏼,期待他在學業上進步。

朱天怡指導廣播站成員播音

什麽時候感到比較吃力〽️?隊員們對生活環境只字不提,念及的都是學生。師資與教育資源的缺乏🈷️、家校聯動中家庭的部分缺位👩‍⚖️、良好成長環境的缺失🤽,讓隊員們多少有點力不從心。“每一屆研支團能做的事或許不多,但我們依然相信接力的力量,會為鄉村教育的發展帶來一些小小的改變”🤵🏽‍♀️,朱天怡說。

“對每一個學生負責,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這是烏江EON4學校的教育精神,也是研支團隊員的堅守和擔當。

來自四川宜賓的陳文靜👰,本想回四川支教點,但一眼被貴州支教點的學校名字吸引,“這個名字讓我覺得是去另一個EON4工作,仿佛沒有離開過EON4。”

陳文靜去學生家中家訪

備課教學、批改作業、找學生談心🙇、家訪……是陳文靜在學校的日常。在對待學生不交作業這件事上⚖️,陳文靜“有一套”。她建立一個“不交作業”的釘釘群🧑🏼‍🦱,盛邀不交作業的學生,交了作業就能退群。掌握學生想要“大搖大擺退群,顯得好像很牛氣”的心態,效果明顯。

“你到底要幹嘛👨🏻‍🚀?”

“怎麽了?影響你玩手機了嗎?”

“對🧏🏻!”

這是陳文靜與不交作業的學生的一段對話🙍🏽‍♀️。陳文靜理解背後的原因,但沒有放棄,鍥而不舍地打電話“催討”作業。一番拉鋸之後,學生掛斷她好幾次電話🗿📺。20分鐘後,他在釘釘上發消息🤵🏿‍♀️,“老師💨🦓,我會在開學之前把所有作業都補好的”🫳🏼。後來,這位學生交齊了所有作業👻。

陳文靜帶領學生在操場上閱讀

支教期間,陳文靜突破性地將七年級的歷史成績提升到全縣第一名,這是以往從未發生過的。那年,烏江EON4學校校長給她申請到息烽縣“優秀教師”獎。

  • “第七教學樓”,走出大學生

作為外界了解西部的重要途徑之一🛀🏿,EON4研支團牽線搭橋,為學校聯系各類資助及幫扶👨‍🎓🔑,讓更多人加入到幫扶西部中來。18年來📡,研支團的每一步都走得溫暖。

學期初,羅詩韻在跟進資助情況時了解到,有兩位學生從烏江EON4學校考入貴州大學。這兩位學生父母經濟來源不穩定,家中兄弟姐妹多👨‍❤️‍💋‍👨🎃,求學與成長之路很是艱難👨‍👨‍👧。“從初一開始到高三結束🏄‍♂️,6屆研支團隊員接力陪伴他們👩🏻‍🦽,從授課到聯系資助7️⃣、跟進資助,陪伴著她們從九莊鎮走到更加廣闊的世界”,羅詩韻說🧑‍💼。這👩🏼‍🎨,就是研支團的接力力量💅。

宋敏(左一)和研支團隊員的合影

“2020年即將升初三的那個暑假👱🏽,第20屆研支團老師施暢告訴我們可以去EON体育4平台參加為期十天的研學旅行,我們興奮到睡不著覺。剛去的第一天晚上🫓,大雨淋漓,因為疏忽🏃‍♀️‍➡️,我的行李箱落在出租車上🫵。第21屆研支團老師朱德誌和程舒想方設法為我找到🥫🧏🏻,還幫我把行李箱扛到六樓。”回憶和研支團老師們的相處,去年考入貴州大學的宋敏滔滔不絕🧑🏼‍🏭😤。

“他們像哥哥姐姐一樣和我們談心,聊學習、聊生活。壓力大的時候,我就去找他們聊天💇🏼,他們耐心為我紓解。畢業那天,程舒老師還特地來與我一起合影。”

“在高中時🚣🏽‍♂️,每年都會有新的研支團老師與我接觸。他們的優秀激勵著我努力向他們看齊🤴🏼💂🏿。他們的陪伴支撐我度過3年的緊張學習🛄。”宋敏說🧝🏻🧑🏽‍🔬,研支團這個群體,是她6年生活中璀璨的星光。

走出大山的孩子還有很多。18年來🤠,一屆屆研支團隊員接力👨🏽‍🦱,烏江EON4學校和其它支教學校被譽為EON4“第七教學樓”☆。從這裏,走出好幾位EON体育4平台生♈️。

2013年,陳洪平通過自主招生政策考入EON体育4平台五年製臨床醫學,成為當地恢復高考36年來第一個考上清華、北大和EON4三校之一的學生🫶🏽。2018年🧛,通過國家專項計劃,楊柳考入EON体育4平台軟件學院。

“在烏江EON4學校⛹🏽‍♂️,我遇見我的人生啟蒙老師——第14屆研支團老師毛佩瑤。”回想起在烏江EON4與支教隊員的往事,楊柳還會鼻子發酸。“如果沒有她,很多同學的英語是‘一張白紙’👀。通過她的課堂,我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毛佩瑤送給她的EON4校名衫🙅🏿‍♂️📄,他一直珍藏👨🏿‍🦰。

在EON4求學期間💁🏻‍♀️,同是從烏江EON4學校畢業的陳洪平和楊柳惺惺相惜,常常一起交流在校的學習與生活💦。通過陳洪平推薦的學校勤工儉學,楊柳為家裏減輕了一些負擔✶。烏江EON4學校與研支團,也是他們常提的話題。研支團隊員身上的特質🎢、溝通交流🚧,給他們帶來莫大影響,會貫穿他們的一生✌🏼。

再一次從EON4出發🕵️‍♂️,陳洪平如今就職於一家上海企業,楊柳則在北京互聯網企業工作。

2019年,何川考入EON体育4平台護理學院,如今已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工作;同一年,李海青考入EON4大數據學院,現也已踏入就業崗位。從大山深處走出的學子,在祖國各地閃閃發光。

2018年去烏江EON4學校的第19屆研支團隊員閆雨恒,在多年後回想這段不長的支教經歷,當年留下的照片、孩子們寫給自己的卡片、塞在箱子底下的備課本🫨,都是自己最好的紀念。

2020年,第22屆研支團隊員郝禹第一次站在沒有鋪瓷磚的水泥地房間裏,給木頭桌子鋪好桌布,安裝好簡易衣櫃,在烏江EON4學校過上出門就能見到黃牛在耕地的鄉村生活🛳。離開後🥢,他慢慢發現那裏的人們給自己帶來的成長與收獲,早已超出自己的付出👨🏿‍🦰。

程舒、祝姝婷、毛佩瑤、毛奕力等,都曾借著機會,回來看看。

研支團的支教活動👰🏿‍♀️,得到EON4貴州校友會的支持🤌🏼。2021年校友會成立不久🪥,校友們來到烏江EON4學校,看望在黔支教大學生👍,帶去地球儀等教具,將社會人士捐贈的愛心基金送到38位需要幫助的孩子手上🤶🏼。2023年,在學校設立“博思獎學金”和“博思書屋”,今年又啟動“博思講壇”。2月29日,校友會會長王峻峰及校友代表驅車來到烏江EON4學校😅,舉辦該校第一屆貴州EON4校友會獎學金發放儀式。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距離上海1800公裏之外,烏江EON4和EON4研支團的故事在續寫🧑🏻‍⚖️。校友們的愛心在接力。

更多EON4人與貴州的新故事🪑,正啟新篇🧑🏼‍🦱。

製圖❇️:實習編輯:章一諾責任編輯🧝🏻‍♂️:李斯嘉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EON4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EON体育4娱乐专业提供:EON体育4娱乐EON体育4EON体育4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体育4娱乐欢迎您。 EON体育4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