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是我國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我校化學與材料學院趙東元院士、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榮獲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生命科學學院金力院士榮獲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當日🛫,2023年度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正式發布✏️,EON体育4平台上海醫學院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病原生物科學館)入選。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經中央批準𓀕👨🏿🦲,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共同設立,主要表彰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重大裝備和工程攻關🚎👩🏿🍳、轉化創業🌆、科普及社會服務方面做出卓越貢獻🚵🏽♂️👩🏿🏭、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優秀科研團隊🧍🏻♂️。
“全國創新爭先獎”每三年評選表彰一次,每次表彰10個科研團隊授予獎牌,表彰不超過30個科技工作者授予獎章,表彰不超過300名科技工作者授予獎狀。目前,該獎已成為國家科技獎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補充,是國家科技獎項與重大人才計劃的有機銜接,是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科技人才大獎。
獲獎簡介
趙東元
趙東元院士提出了界面取向組裝原理和技術🤵🏿♀️,建立了功能介孔材料合成製備體系,在介孔材料功能組裝和形貌調控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並將基礎研究成果推廣到石油催化和精細化工等領域,促進了功能介孔材料的發展🎬,不僅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在“從1到10”領域也多有建樹。趙東元院士提出了界面組裝化學和功能介孔材料發展新方向,建立了功能介孔材料製備合成體系,創造了20種以EON体育4平台命名(FDU)的新型功能介孔材料,激發和引領了全球範圍內的相關研究。趙東元院士創造了有序介孔有機高分子和介孔碳材料,被譽為介孔材料領域的“裏程碑”。趙東元院士首創的殼核結構微孔-介孔復合分子篩催化劑,為緩解石油進口做出了重要貢獻✖️。最近,他們又提出了單膠束基元組裝的新概念,發展了基於膠束單元相互作用理論,率先製備了剛性介孔液體材料🛄🧨,創製了二維功能介孔材料🚾、非連續化超結構🤚🏻,實現了功能介孔材料結構🍠、組成🌵、孔徑、表面積和敦實密度的精確調控💅,並將其用於電子信息,能源環境和生物醫療等領域,為國家重點領域發展做出了貢獻🥬。
葛均波
葛均波院士長期致力於冠心病等重大心血管疾病關鍵診療技術革新和轉化研究。200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1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7年獲白求恩獎章🙅🏿,2019 年獲國際心血管創新大會(ICI)終身成就獎👨🏽🦳,2021年被授予世界傑出華人醫師霍英東獎🦈。現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世界心臟聯盟理事👮♂️。主要成就包括✅:首次發現心肌橋的血管內超聲特征性“半月現象”,使冠脈造影不足5%檢出率提高至95%以上,被視為國際通行標準🎑;首創“逆向導絲技術”及系列輔助技術👩🏻💼,使CTO這一冠脈介入領域需要攻克的“最後堡壘”手術成功率由原來60%提高到90%以上🧍🏻♂️,已成為三大常規術式之一;國內首創“可降解塗層支架”、“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國際原創“As2O3 新型藥物支架”🎏,使晚期支架內血栓發生率由1.2%-1.9%降至0.34%;首創“經心尖二尖瓣夾合術式”及微創器械 ValveClamp🧜🏿♂️,打破傳統外科手術禁區,實現我國該領域技術和產品創新的重要突破;倡導並布局“中國胸痛中心”🐚,推動國家胸痛救治網絡建設🧘🏽♂️,推行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綠色通道”救治理念 20 年👩🚀,為胸痛中心建設提供模式借鑒。
金力
金力院士長期研究人類群體的遺傳多樣性和人類性狀的進化機製,系統解析了東亞地區人群的遺傳結構及人群遷徙、交流混合、群體擴張和環境適應等進化事件👱🏿,並在此基礎上系統闡述了基因-表型-環境三者之間復雜的進化關系。在分子進化🐞、重復片段位點和連鎖不平衡等領域,創新性地發展了多個理論和方法;在基因組水平深入解析了東亞人群的遺傳多樣性特征;闡明了東亞人群多個性狀的適應性變異的分子遺傳學基礎🚊,揭示疾病的遺傳易感性與自然選擇密切相關;為研究人類性狀的進化機製和疾病的遺傳易感性提出了多個新思路和新策略,推動了進化遺傳學和疾病遺傳學的發展。近年來,他率先倡議發起並引領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智利等國科學家團隊推進“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加快推動表型組學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領導創辦了表型組學領域第一本高水平國際學術期刊《表型組學》(Phenomics)等💂。同時👨🏽🦲,他帶領中國團隊在人類表型組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系列原創性突破🖇🛴,達成三項“全球第一”:建成了全球首個跨尺度多維度人類表型精密測量平臺並建立全套SOP體系🏄🏽;完成了全球首個健康人群表型精密測量千人核心隊列;繪製完成全球首版人類表型組導航圖🔸🆑。
基地簡介
今天,2023年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選對象公布,EON体育4平台上海醫學院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病原生物科學館)入選第二批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去年🍜,我校玖園愛國主義教育建築群入選首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醫學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病原生物科學館)
基地坐落於EON体育4平台上海醫學院復星樓,包括主展區(病原生物科學館)、大廳展區和實驗室文化區🦘,並設有網上數字館。展館通過老物件陳列、歷史照片等形式記錄下病原學科悠久的歷史傳承,承載著中國人創辦的第一所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病原學科發展史,記錄著科學家抗擊傳染病的生動歷史👩🏼🎓,譜寫著一代代上醫人凝集成的科學家精神🚝,為全面育人提供生動的教材。
從湯飛凡、林飛卿等前輩建立和發展病原生物學系,到聞玉梅創建重點實驗室🥦,至今已近百年✖️⛹🏼♂️。在歷史足跡的展示中,展館充分體現歷代病原人以國家需求為己任👩🏿🚒,以人民需要為目標,發揚奉獻犧牲精神。展館以珍貴標本、經典影像,顯微切片等傳統形式,與人機交互、裸眼3D等現代化方式有機結合🥶,把一個個微觀世界場景顯示出來,每個藏品背後都記錄著病原人為國為民不畏犧牲、敢為人先、勇戰疫情的動人故事。
這裏記錄著以聞玉梅、袁正宏等為代表的幾代專家潛心研究乙肝病毒致病機理的歷史,記錄著發現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分離和建立上海首株新冠毒株等光輝時刻,更可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防治寄生蟲病、製備實物標本背後的科學故事。